|
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
日期:2009/6/24 11:34:19 点击次数 7433 发布单位:天义生物谷 录入:李清 |
|
一、简介
1992年,一群环境微生物工作者,面对国外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几十年的以微生物手段治理污染环境的现实而受到启发,深感有必要把国内的同行们组织起来,在中国微生物学会的旗帜下,组建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在王家玲教授的倡导下,在中国微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在顾宗濂、俞毓馨等热心人的操持下,于当年11月在厦门召开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和高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会议。第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王家玲。1996年换届,第二届委员会由顾宗濂任主任委员。在此期间,基本上做到每2年开一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还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学会环境卫生医学专委会在天津联合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期间还不时穿插一些小规模的活动,如“全国发光细菌检测环境毒性技术培训班”、“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培训班”、“蔬菜残留农药快速降解技术培训班”、“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培训班”等。1985年委托杨惠芳教授收集全国同行保存环保菌种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英文版“环保微生物菌株分类目录”。1992年以来,本专业委员会成员撰写的环境微生物专著和教材越来越多,正是他们使全国高校环境专业普遍开设了环境微生物学课程。2001年第三届委员会成立,由李顺鹏教授任主任委员。
经过10年的磨练,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从无到有,站稳了脚根;有了一支稳定的专业科研、教学力量和从业队伍,人员由少变多,年龄由老变轻,队伍由弱变强。更重要的是,环境微生物这一行业已逐渐被社会认识并承认、被人们接受和采纳。正由于此,环境微生物正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展示出来的巨大功能,显示了它具有无可比拟的生产潜力。
10年的历程表明,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修复污染生态环境
这是1997年本专委会太原学术会议上才受到重视的一个崭新研究领域。历史虽短,但已崭露头角,向人们揭示,这是一项有着非凡发展前程的事业。运用环境微生物手段既可以修复受污染天然水体生态,尤其是富营养化湖泊、河道和港湾,也可以修复污染土壤生态,尤其是残留农药污辱的农田土壤和油田开采过程中被原油污染的土壤。给水体投加除碳(有机碳)、除氮菌株,正成为一项消除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技术措施。给土壤添加除油(矿物油)菌株,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修复油污土壤的技术措施。
2、处理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事实证明,污染物降解菌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无论在污染物降解的专一性,还是在污染物降解活性的强度和持久性,尤其在降解那些难降解有机化合物方面,均比以往任何一种生化处理工艺占有绝对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筛选出强势目标化合物降解菌,配以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工程设备,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处理效果。
对于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农业废弃物等非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来说,微生物的作用更是其它生化治污手段所望尘莫及。同样是堆制发酵,投降解菌和不投降解菌的效果大相径庭。投菌者,污染物去除率高、发酵温度高、发酵周期短。
对于有毒有害工业固体废弃物来说,投加有专性降解功能的菌株,更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由于缺乏其它有效的生化处理手段,专性降解微生物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0年的历程还表明,在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检测方面,微生物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多种污染物敏感菌,均可供作检测环境污染物毒性之用。其中,发光细菌法,已被定为国家标准(GB)方法和世界标准(ISO)方法。
10年中,本行业者对有害微生物污染环境的作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找到了一套科学的应对和控制技术。
10年来,环境微生物工作者发现,这一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产业化发展前途,无论在降解菌剂开发方面还是在环境微生物工程治理方面,均充满活力,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等待从业者去挖掘和开发。
1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环境微生物事业,要靠环境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而环境微生物学科的发展,有赖该学科基础的开拓和创新,创建在分子水平上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是未来10?0年全体同仁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回顾已经过去的10年,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全体成员及全体环境微生物工作者对本专业发展充满信心!环境微生物事业前程似锦,瞻望未来,前途无限光明!
二、组成名单
名誉主任:王家玲 顾宗濂
主 任:李顺鹏
副 主 任:郑天凌 程树培 闵 航 任南琪 赵立平 刘双江 崔中利 孙国萍
委 员:顾继东 陈 坚 李华兴 周宁一 马 放 许 平 余龙江
吴晓磊 黄 正 李培军 胡洪营 董兆麟 郑 平 杨柳燕
王革娇 吴 坤 辛宝平 袁红莉 龙 炼 王可方 李大平
许玫英 陈 强 谢 冰 尹 睿 何 健 吕镇梅 骆永明
林先贵 张惠文 张 辉 邓 宇 顾向阳 林 敏 王 炜
韦革宏 王 慧 蒋建东 张晓君 许育新 阮文权 李文均
胡勇有 朱昌雄
秘 书:蒋建东
|
|
|